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6)我們家很窮!(下)

現在的中產階級,大都是屬於小康之類,很多父母在職場上努力工作,積極的加班、升遷,拚命的學習理財,為的就是在有限的薪水裡,多攢一點錢。但是多攢的錢,總是無法逃過國稅局的稽查。

很多販夫走卒因為擺地攤可以不要報稅,所以荷包滿滿,出入名車;許多有錢人更是會請會計師做海外的節稅動作,所以賺很多卻繳很少的稅。只有中產階級,賺的每一毛錢都逃不了稅。所以我常說,中產階級賺錢是賺稅後的錢,但是花錢卻是花稅前的錢,生活起來十分艱辛。

我有很多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朋友,位居高階主管,年薪好幾百萬元,按理說都是有錢人,不過他們還是無法跟自己的孩子談論財務狀況,其中一位朋友,已經擠進大直重畫區,身價數千萬元,但是還總是擔心「隨時沒工作」,所以只能騙孩子說:「房子是租來的,每月的租金要十幾萬。」

連我自己也很難跟孩子解說家庭財務的全貌,不過,我還是會盡力跟孩子說明,例如,房子是爸爸買的,不過我們還有貸款要繳;車子是爸爸的「禮物」,是爸爸努力工作賺來的。

因 為家裡實施家務有給職,所以孩子從很小時就知道,錢是需要靠賺來的,而小孩子幫忙做家事就會有錢拿。有一次,我請老大幫忙看弟弟的功課,如果檢查沒有錯, 我就會付他薪水,沒想到他竟然因此體會到做家事要付出體力,可是看弟弟的功課卻是易如反掌,也就是說,他發現「用腦袋賺錢」比較容易,也比較舒服。我想, 藉由那次的體認,對他以後的職場觀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觸。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5)我們家很窮!(上)

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,主要是因為孩子還小,想讓他們明白「賺錢不容易」的道理。

對很多父母而言,要不要向孩子公布家裡的財務狀況,是一個兩難的問題。我有很多「有錢人」朋友竟然都跟孩子說:「我們的房子是租來的,家具是向朋友借來的。」還有很多朋友的小孩會跟我說:「阿姨,我媽媽說我們家很窮!」

有時候,我氣不過,就會跟朋友說:「幹嘛欺騙小孩,我又不會跟你借錢,何必裝窮!」只見朋友兩手一攤,有氣無力的說:「這也是一種理財教育嘛!」

其實,以理財的觀點出發,我還有點贊同這種做法,大家都知道由奢入簡難,由簡入奢卻是十分容易,如果用宿命一點的看法,一個人一輩子「注定」有多少錢可以花。

不過,如果真是這樣,我倒希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能花的錢不要佔去太大的比例,這樣等我們看不見的時候,他們才能有多一點錢可以花,相信這應該是許多為人父母的心願。

所 以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,不過,如果是因為孩子還小,想要讓他們明白「賺錢不容易」的道理,我倒覺得應該先讓孩子明白不是一輩子都可以茶來張 口、飯來伸手,東西不見了媽媽就會再買,在外頭惹麻煩也都會有爸媽拿錢來擺平。畢竟習慣的養成要從小開始,疼愛子女的家長千萬不能輕忽。

除 非是富豪家子弟,沒有坐過公車,沒有跟別人打賭玩彈珠,出門有保鏢、司機,從小就可以發現自己跟人家不一樣;不過,就算自己不知道,別人也會告訴他: 「哇!你們家好有錢喔!」反過來,如果是窮人家,家徒四壁,吃穿都要斤斤計較,我想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小孩也很清楚知道自己家很窮;偏偏就只有那些不上不 下的小康家庭,反而很難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!

記得小時候學校發的調查表總要填寫「家庭經濟狀況」,爸爸會說:「填小康吧,」其實那時候家裡的生活滿拮据的,我的鉛筆總是要等在美國人家中幫傭的阿姨來贊助,但是為了不讓我在學校受到歧視,爸爸總會寫下「小康」的字眼。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4)零用錢該給多少?(下)

現在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電視遊樂器,不過只要該做的事沒做或是受了處分就不能玩,一切規定清楚,他們認真收拾玩具,我也不會亂砸,這就是我付了零用錢之後的好處。

給 了零用錢之後,還有一個好處就是,每次面對學校的捐獻,我都很尷尬,因為不知道其他同學會捐多少?很多時候,我跟老公都有主動捐款的動作,像任職的工作也 會有樂捐行善的活動,所以面對孩子的捐款,怕少了,讓孩子回來嘀咕,多了,也讓孩子不知道面對其他同學的態度。後來,我決定,就是「用你們的零用錢來 捐!」由孩子自己做主。

當然,我們會從旁協助孩子,跟他解釋九二一大地震的傷亡、南亞大海嘯的慘劇,讓他們知道有能力去行善樂捐是一件高尚的事情。我們要告訴他,只要是靠你自己的錢捐出去的善念才是珍貴的。

我們曾經帶了一個大豬公,捐給位於關渡的某中途之家,我們也準備了很多的衣服、玩具、書籍,不過工作人員卻說:「東西太多了,錢比較實在。」所以,我家兒子就說:「把大豬公也捐了出去。」我知道他捨不得,不過,他告訴我,他很幸福,因為裡面的小孩都沒有媽媽。

這樣的方式,會讓孩子很容易有行善的動機。我的牧師娘同學庸蕙說基督教有十一奉獻(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奉獻),我覺得,這也是很好的行善奉獻計畫。

所 以,孩子有了零用錢之後,應該要有一部分作為儲蓄,另一部分去列出想要買的目標,當然這個目標會改變,也會有所增減。接下來的一部分就要鼓勵孩子做一些藝 術的欣賞,畢竟這是培養生活情趣的方式,像聽演唱會、音樂會、舞台劇,或是幫自己規畫一趟留學團之旅,最後,一定要提醒孩子留一點錢,做一些奉獻捐款。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3)零用錢該給多少?(上)

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,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,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,至於要給多少,可以自己來決定。

零 用錢應該給多少?我想是很多爸媽要做孩子理財規畫中,很重要的思考方向。感覺上,好像要先給他錢,才能教他們管理財富,不過,我認為,他們也可以靠自己的 本事來賺錢,這個思考方向,以後會有更詳細的說明。至於,如果要給小孩錢,應該給多少?其實這個問題國內外專家大概已經討論了十幾年,總是沒有定論。還好 沒有定論,我們可以自己決定。

通 常,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,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,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。我看過有的媽媽在小孩上幼稚園小班的時候,就給孩子零用錢,當然是用幫他 存的方式來給予;其實孩子在小班的時候,應該已經知道錢錢的妙用,因為錢錢可以換得他喜歡的養樂多跟麥當勞,不過我覺得,大概小學一年級開始,會比較好溝 通。

我常常在很多場合跟大家討論何時給孩子零用錢?要給多少的問題。有一次,我發現威士卡的台灣總裁柯如龍也有很明確的規定,他一個星期給孩子100元,是台幣,不是美金。雖然我懷疑他是美國人,應該給美金,不過他說:不能給太多。

以美國人給周薪的方式,我覺得很好,後來我跟很多媽媽一起討論,覺得一年級,一天給10元,一周(以上學5日計算)約是50元;二年級一天給20元,一周約是100元;三年級,一天給30元,一周也有150元。總之,在年級之後加一個零,這樣很好記,也很符合一般雙薪家庭給零用錢的水準;當然,這不包括吃飯錢,如果有的小孩還需要買早餐或是買晚餐,則費用要另外算。

至於國中生,那就依照現在的七年級、八年級、九年級來估算。以八年級生來說,一周就有400元的零用錢,一個月也有1600元,即使要算入吃飯的便當錢,也是綽綽有餘。我很喜歡在便利商店看到孩子在做選擇,是要買一瓶可樂,還是多吃一個關東煮,這種選擇,對他是有利的,對他的荷包管理更有直接的幫助。

當然,這樣的計算模式,我跟很多媽媽討論過,大家都覺得很可行,我們也正要開始這樣的實驗。不過,在此之前,我想很多家庭的父母還是要先思考一下,是不是準備要開始給孩子零用錢了?自己有沒有能力支付孩子的零用錢?這些都是要先考量。

之後,還要跟孩子討論金錢的責任,因為金錢管理不是只有享樂跟使用的權力,他有更多的責任,萬一孩子拿了錢,正好可以拿去打電動,或是看漫畫花光光,那就是之前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。

我個人比較贊成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來賺自己的零用錢,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錢是由天上掉下來,如果一周給個60元,錢花光了,下周還有60元進帳,這樣,父母給的零用錢就像個水龍頭一樣,沒有任何的規畫。

給零用錢之前,可以先跟孩子討論一下,如果有零用錢,你們會怎麼做?存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規畫,你甚至可以要求孩子要先存一半起來,剩下來的才可以花,這樣孩子就會知道,有先存錢才可以花的關鍵。

接下來跟孩子討論,有零用錢之後,父母親要支出的,包括學費、便當錢、車費以及一些學雜費,但是有些是孩子應該自己支付的,例如籃球、腳踏車、名牌球鞋等。

再來就要跟孩子談目標,有短中長期,例如我家老大的短期目標,就是先存到一千元,這樣才可以先存到銀行生利息,接下來,他想買籃球,想買一輛腳踏車,這就是他的目標。目標明確才會有規畫,有了規畫,一切行事就會清楚明白。

我以前就是太溺愛孩子,當他跟我哭訴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台GAMEBOY的時候,我一時心軟買給他,後來他天天打,有一次,還躲在棉被裡玩,我一時生氣,把那台GAMEBOY砸爛了。老實說,後來真的很後悔,因為隨便拿去網路拍賣也會有一點回收價值。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2)教他有錢,不是給他錢(下)

給孩子錢,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?其實未必,孩子會不會被騙?會不會投資失利?會不會把錢一下子敗光?都很難講,很多人擁有上億身價,結果豪賭輸光;還有人因為相信別人,或是胡亂投資,也是賠得一屁股債,這些訊息,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就會輕易看見。

不 要留錢給孩子,最重要的意義就是「自己要能養活自己」,也就是說,現在時代不一樣,不再是養兒防老,老實說,孩子不見得要養你。或許是因為工作的時空關 係,或者是小家庭夫妻不願意跟長輩同住。所以自己老了,就要安排自己的生活,千萬不要冀望孩子,免得孩子如果安排得不好,又會產生埋怨。何況,讓孩子承受 極大的壓力,並非父母所願見。

所以,把要留給孩子的錢用來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,除了日常生活開銷之外,還要顧及醫療、老年看護等。讓自己快樂,又不拖累孩子,大家都開心。

至 於要留給孩子的是怎樣的金錢教育?我想,生活上的惜物愛物、珍惜資源是根本,然後,便是讓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。教育是投資孩子的未來,我常說每個國家都一 樣,如果孩子沒有受教育,就找不到好工作,當然也就沒有錢,更不用說將來會有翻身的機會;不僅是這一代,這還會是惡性循環,也就是永無翻身的惡性循環。

我父母那個年代,雖然他們沒有錢,但是卻努力教育我們,傾全力把我們姊弟四人送進私立學校,當然上私立學校並不能保證什麼,但至少這是他們的用心和期待,甚至到現在,他們還是堅信教育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投資。

其 次,行有餘力時,我們就要開始孩子的理財教育,包括上超市、把錢存在大豬公裡,還有每年的壓歲錢要怎樣運用,甚至讓孩子安排一次自助旅行,都是很好的教育 題材。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,你就會發現孩子漸漸能夠理性的運用金錢,長此以往,慢慢的他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。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/(1)教他有錢,不是給他錢(上)

《有錢是教出來的》,夏韻芬/著,麥田出版,2005年08月初版。著/夏韻芬

編按:

原則: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,以「實用」、「活用」、「好用」分析理財的重要性。

帶領小讀者為自己和家庭的財務做健診。

介紹、比較時下流行的理財方法。

引用生動、活潑、具體的實例和運算方式,讓小朋友對於金錢管理有清晰、完整的的認知。

成人也可以掌握並善用理財工具,為自我的人生理財路踏出穩健、紮實的第一步。(本文摘自原書)

      

給孩子錢,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?其實未必,倒不如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,讓孩子漸漸理性的運用金錢,慢慢的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。

天下父母心,總是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,包括錢跟所有的愛,都留給孩子!但是我卻要奉勸全天下的父母,寧願教他有錢,不要給他錢。

以我自己為例,我就花了很多工夫和老公建立共識,要「破產上天堂」!也就是花完這輩子我倆賺的錢,然後快樂上天堂,留給孩子的則是全部的愛跟金錢管理的教育。

大多數的人都不是生來就大富大貴,也就是全憑白手起家,一步步賺到自己的銀子、妻子、兒子、車子、房子,這樣的人生多麼令人驕傲,也讓人感到滿足。不論是經濟時代變得嚴苛,還是我們的實力有限,無法替孩子多攢一點銀子。

總之,我們所遭遇的經驗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,這樣有一天他也同樣會感到很滿足、很驕傲,因為他也跟父母一樣,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那五子登科的喜悅。所以,為人父母的縱使再怎麼疼愛孩子,千萬不要剝奪他們人生的樂趣。

如果要回顧人生,我會很懷念爸爸上班、媽媽在家裡做手工的日子,那時我總想早點寫完功課,好去幫媽媽的忙。後來,媽媽為了籌措我們念私立學校的學費,只好去電子公司上夜班,而爸爸總會挑一天讓我們晚睡,然後一起到巷口接媽媽。就算到現在,我還深深懷念那種幸福的滋味。

記 得跟老公結婚的時候,同學都笑我嫁入豪門,不過我總是回答說:「對,我老公的確是穿豪門內衣。」結婚初期,我們懵懵懂懂買了房子,沒想到卻套在最高點,也 把生活的品質逼到最窘迫的處境,但是我總會懷念每年老公生日時,總會訂飯店帶我去大吃ㄧ頓的甜蜜;為了省一段車錢,反而多了一段散步的感情;為了買部二手 車,挑遍大台北地區,後來老公還對我的挑剔功夫感到驕傲,因為正是這樣才會挑到他!其實那時的挑剔,完全是錢不夠多!即使這樣,成家的喜悅,陪我度過婚姻 的所有低潮期。

有了孩子之後,辛苦更多。不過,我要說的是,苦中作樂卻可以一輩子難忘,太容易得來的財富或是幸福,反倒不夠雋永。我想,這應該也是很多販夫走卒都有的深刻體驗。

我們都希望未來孩子也有一段屬於他自己的奮鬥故事、有段精采的人生經驗,然後可以很驕傲的跟他們下一代說:「你爸爸當年我……」這種喜悅,我想我們都沒有權力剝奪。

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

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

1 .別溺愛我。我很清楚的知道, 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。我只是在試探你。
2.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。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。
3.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。在年幼的此刻,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。
4.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。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。
5. 如果能夠,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。你私下的提醒,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。
6.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。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。
7.當我說「我恨你」的時候別太沮喪。我恨的絕不是你,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。
8.別過度的保護我,怕我無法接受一些「後果」。有的時候,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。
9.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。有時候,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。
10.別嘮叨不休,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。
11.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。請記住,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,我會是多麼的難過。
12.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,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 確無誤的緣故。
13.別太指望我的誠實,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。
14.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、不持續。它會使我疑惑,而對你失去了信任。
15.別告訴我說,我的害怕很傻、很可笑。如果你試著去了解,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。
16.當我問問題的時候,別敷衍我或拒絕我。否則你會發現我將停止對你發問,而向它處尋求答案。
17.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、無懈可擊的。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,對我將是一項多大的打擊。
18.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。一個誠實的道歉,會讓我對你更接近,對你感覺更溫暖。
19.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,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,請容忍。
20.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。對你來說,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,但請嘗試。
21.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, 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, 但是, 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, 對不 ﹖
22.孩子所需要的,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,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「經歷」它的成長過程。
23.有句話說 ﹕「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,得先蹲下來,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。」

如何培養會生活、懂生命的孩子

主講人:游乾桂 (地點:國語日報社)


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

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,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,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,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。孩子若有85%的優點,15%的缺點,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,所以,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:「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」。

有 個「比馬龍」定律就是: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,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。發明電燈的愛迪生,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,認為他一無可取,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 說:「笨蛋還給你」,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:「別人看不起你,媽媽覺得你不錯」。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,結果就會不一樣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。

我 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,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,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,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(高處不勝寒)的 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!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,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;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?

從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(思考、想像、創造力)的人

培 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(思考、想像、創造力)的人會讀書的人,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(擁有的是記憶力);有智慧的人,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,或 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(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)。會思考、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,然而記憶無法長久,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 憶和遺忘的工作,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。

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 推翻,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,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;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「飛」的名詞產生;過去速度是低音速,目前是高音 速,將來可能是光速.因此,記那麼多東西幹嘛?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,就不可能想很多;若只會背,不會想(思考),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。

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,不是用心

曾 經有記者問過我,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,我不假思索地回答:健康、快樂和記得愛我。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,不是用心;最近自己一直在想:有天我老了,會希望 孩子怎麼對我?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?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?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?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,例如: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、 泡湯、爬山、溯溪的好朋友。

然而,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:早上刷牙、洗臉、罵小孩,晚上是吃飯、沐浴、更衣、罵小孩,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。

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

教育的目的,總歸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。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:

1.每天忙得像豬,每天作牛作馬(動物)

2.每天活得像機器(會動的人、會走路的殭屍,還是年輕的老頭?)

你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?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?還是為了生活?很多人的生活就是拚命讀書、努力工作、拚命賺錢,最後是養病。

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,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,它所靠的是能力;生活就是一種能力(耐力),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,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,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,一個活生生的夢,快樂有趣的夢。

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

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,這比讀書更重要,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,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。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,醫生不慈悲,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,就對社會無用;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,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,也對社會無用。

我有個朋友是醫師,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,為了平衡自己,他在開藥的同時,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,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。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:天天要運動.好好睡個覺.慢慢吃頓飯。

有 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,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?不健康的人,脾氣會不好,就不會以身作則。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,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,像我就想不出來這 種騙術,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。因此,一流未必有用,有用必定一流,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。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,但他 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「大智若愚」。

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

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,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,內在智慧則指動機(即主動學習的能力)。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,包含慈悲、尊重和理性。

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,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;而曹雪芹(紅樓夢作者)、李時珍(本草綱目作者)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: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(思考創意取向)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(記憶取向)。

另外,興趣也很重要(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,很難做一輩子),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(會想退休);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(永不退休),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,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。

教孩子閱讀『自己』和『大自然』二本書

有位哲學家說:教孩子要讀二本書:一本是自己,一本叫做自然。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,不單用眼睛。第一本書讀自己,就是指興趣、性向、能耐,能夠演活自己、演好自己的人生(擁有自身獨特性)。

有 些人是大器晚成者,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,他考不上大學,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,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,他主修歷史,自修文學,30歲的時候才 唸醫科,38歲畢業。老頑童劉其偉,他有許多頭銜,工程師、人類學家、冒險家、畫家,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,66歲成名,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!因此, 有的人是大器晚成,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,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,成功需要時間,當累積到很豐富時,成功就會來到,就會水到渠成。

很 多人,小時了了大未必佳,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;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,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。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 久,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,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。例如: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、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,記者問他: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 麼?他回答:除了寂寞,還是寂寞。因此,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,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,該你的就是你的!

第 二本書是大自然,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,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,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,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。例如:颱風來襲時,行道樹東倒 西歪,躺下數萬棵,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,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,森林的樹,枝幹對稱而生,找著最平衡的肌理,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, 行道樹修修剪前,則弱不禁風。

要給孩子一是活路(演活自己人生的路)、二是退路,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。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:呼吸和快樂。因此,只要他還存在(有呼吸)就有希望,就如同「失之東瑜,收之桑榆」的意思。

不忘讚美孩子

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量發揮最大的效果,看到孩子的好處,就要去讚美他,他才會演好他自己,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,演給父母看。例如:我女兒很喜歡烹飪,我讚美她: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,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?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。

每天孩子一回來,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?而是:有笑話嗎?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:今天有笑話,聽不聽?

「量力」而行,現在做不到,來日方長,日後有可能做得到,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,給孩子自信,他就會告訴自己:我行、我能,我再加加油!自己會為自己加油,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!

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,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,例如: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;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,不方便而發明的;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,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。

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,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,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,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。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,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,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。

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

如 果孩子不健康,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,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.75倍的效率。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,我們家是騎腳踏車,兒子稱它為 「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」,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,我發現台北的美,甚至發現住家(木柵)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。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?是否能夠 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?和他們一起去織夢?

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

讀 者文摘上有個故事:老師告訴小朋友,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,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。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,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。後 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,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,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,加上企業的贊助,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!因此,絕對不要 小看孩子,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。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,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,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!

我 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,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,有次他跑太快,不小心跌倒了,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,你要小心喔!如果不給孩子機會,他的這種特質(關心他 人)會出不來!我會帶孩子去球場,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,也精通許多球技!也會自己看NBA(主動去學習),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,他告訴 我他讓他的(會為別人想)。

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,重要的是如何跨越、面對風雨。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,還原成一個人,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,所以要有生命、有夥伴、有朋友助力,如果擁有這些特質,就會有機會!

讓孩子開心一點,歲月轉瞬即過,這些事不趕快去做,以後就做不到了!

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「你在畫什麼?」

宋嘉行(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)

孩子到了3、4歲的年紀,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,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。當孩子畫畫時,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?

成人的介入

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,有一件這方面的「小事」讓我記憶深刻。

有 一天,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,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:「嘿!你在畫什麼?」結果得到的是小 畫家無言的回應。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,我接著問他「要不要看看我畫的?」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,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。

沒 想到,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。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,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,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。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 重要的,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。聽完她的理由,我有點愣住。有這麼嚴重嗎?成人的「介入」真的都是壞事嗎?將孩子 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,一定對嗎?還有,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?在這種情況下,他一定會模仿大人,然後告訴自己:「我是笨蛋?」這裡其實涉及到 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,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,本來就各有立場、公婆都有理,不容易爭辯出結論,我也就不多說什麼。

成人的問題

經 驗老到的她,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。她說,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,要避免問「What are you drawing?」這樣的問題。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,3、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「是什麼」。更何況畫畫這 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,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,或一定要畫什麼。換言之,「是什麼」、「畫什麼」、「做什麼」……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 內容的問題,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。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。先設想好一個目標、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,是成人(科學)世界的理性邏輯。孩子隨 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,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,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。因此,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,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。

而 且,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,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(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)答案模式。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。比如他一 定要回答:「這是……」。假設他回答:「這是蝴蝶」,或「我在畫蝴蝶」,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,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 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「標準答案」的評論,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。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,當然獲得「好像不太像喔」這樣的評論。這樣一來,就很容易就結束對 話,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,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,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。即便畫得很好、很像,妳相反地給她讚美,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 多回應。溝通還是很有限。

「談談妳的畫」

那 麼,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?Fati老師告訴我,「談談妳的畫」(「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」)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。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,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。此外,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、線條、顏色等做出鑑 賞。例如,「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」,或者「你用了好多藍色呀……」再者,多使用「妳認為……」、「妳想……」或「妳覺得……」這樣的句子。 用這樣的提問法,通常預設並暗示「你一定有東西要說」或「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(story)」的立場。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,卻會因為受 到問題裡的暗示,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。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。

如果, 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,也不要直接問「這是什麼?」,而可以試著拐個彎,加一個「認為」在問題裡,變成「你認為這是什麼?」這樣的問句,在 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,幫助她退後一步,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,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,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 示,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,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。

申論題的對談方式

孩 子的認知能力發展,在3、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,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。然而,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 的多。因此,與她們對談時,多使用「認為」(think)、「想像」(imagine)、「相信」(believe)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,也能促使 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,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。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,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:「太棒了」、「妳畫得很好」、 「我很喜歡」等等,然後結束交談,讓她繼續自由發揮。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,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,而不是用簡答題,甚至是非題的方式,扼 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。我這才進一步了解,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,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,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,提醒自己 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。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,成人更要謹記,用對等的立場,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,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 (elicit)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,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。至於,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「比較」,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「比較」,然 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,向大人老師看齊,除了只能讓她增進「繪畫技巧」之外,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。

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,問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那是什麼?」或「妳在畫什麼?」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,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。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?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、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,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。

爸爸為什麼要讓座位?

週末我們一起上動物園去玩,在高速公路上坐了半個小時的汽車,五歲的凱凱和他媽媽有點暈乎乎的。我們又坐上去動物園的公交車,車上人多,我們擠到窗戶邊扶 著,還沒走兩個站,凱凱又開始暈起來,他媽媽也支不住,他倆只得蹲下來,車廂下面沒有新鮮空氣,我看得實在不忍心。
  在我們旁邊的兩個座位 上,一位年輕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坐著,看到這種情景也沒動聲色。為了孩子,我還是鼓起勇氣對那位先生說,"先生,請您能給這孩子讓個座嗎?"他好像沒 聽見一樣,一點反應都沒有。"先生幫個忙,這孩子實在受不了。"他把頭扭到一邊,頸勃子僵僵的,旁邊的小姐也沒動靜。我正準備開口求她時,兒子拉拉我的衣 服,"老爸,別丟臉了。"
我心裡很難過,良心何在?真的被狗吃了嗎?
  在動物園裡玩了大半天,兒子高興極了。因路遠,我們必須 早點回家。這回我們在起點站上車,所以仨都有座位。此時兒子精神十足,坐在車上有說有笑,一點暈車的勢頭也沒有。走了幾個站,車上的人越來越擠,有一位婦 女抱著孩子擠到我們跟前,看她一隻手抱孩子一隻手扶車上的扶槓,被車子晃動得東倒西歪,其它座位上沒有人給她讓坐。我聽命於我的良心,立即起身,對這婦女 說,"請坐吧。"兒子卻瞪了我一眼: "爸爸,你為什麼要讓座?!"車上人多,不便向孩子多解釋,"凱凱,爸爸回家講給你聽。"

  晚上到家後,我對兒子講起今天乘車時發生的兩件事。 "我幫別人,別人不幫我,怎麼辦?"凱凱問。
  "那是別人的事,但我們總要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。"兒子做個鬼臉說,"那人家都把你當傻瓜!"妻子贊成兒子的意見,"你爸爸是個十足的大傻瓜。"
  "做人要有自己的信念,我認為對的就去做,別人怎麼說,甭管它。"兒子還是不解地望著我。
   "一個人的信念非常重要,有時候好多人的做法是對的,有時候只有很少的人做得對。從前有位科學家叫加利略,他堅信地球圍著太陽轉。但那時的人們都相信太 陽圍著地球轉,於是人們將他活活燒死。後來科學證明加利略的信念是對的,他是偉大的科學家。所以我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,只要是對的,就要去做,不管別人對 同樣的事怎麼做。""爸爸,我看你現在是個偉大的人!"我擺擺手說,"還不夠,但爸爸希望在小事上做個偉大的人。其實,凱凱不也做了嗎!比如說,你幫助我 們小區裡坐在輪椅上的芳芳阿姨,有時幫她推車,有時幫她拿東西,有時幫她送報紙……做這些平凡的小事就是偉大的,就是大好人。

  兒子似乎聽懂了。"我在車上給那位抱孩子的阿姨讓座位,對不對?""爸爸做得對。"兒子高興地摟著我的勃子說,"做個像爸爸一樣的大好人!"

從小養成儲蓄習慣 讓孩子學會「等待」和「複利」

石油大王洛克 菲勒,是美國19世紀的三大富翁之一,洛克菲勒享有98歲高壽,一生至少賺進10億美元,捐出的就有7.5億美元。但他平時花錢卻十分節儉。有一次,他下 班想搭公車回家,缺1美元,就向他的秘書借,並說:「你一定要提醒我還,免得我忘了。」秘書說:「請別介意,1美元算不了什麼。」洛克菲勒聽了一本正經地 說:「你怎麼說算不了什麼?把1美元存在銀行 ,要整整十年才有1美元的利息啊!」

看了洛克菲勒的小故事,讓人直接的啟發就是,原來有錢人富有,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省下來,所以從小教育孩子理財,儲蓄習慣的養成即是其中重要一環,因為儲蓄過程可以讓孩子學會「等待」和瞭解「複利」。

為何要學「等待」?因為儲蓄即是犧牲目前的消費,等待換取未來能有更大的消費,如此,從小就養成不會衝動消費的習慣後,長大自然就沒有變身成為「月光族」及「卡債族」的問題。

另外,「等待」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處,在《EQ》這本書中曾提到有關4、5歲孩童的分組實驗;一組是寧願立刻拿到,但只有一顆糖果;另一組是願意等一下,之後可拿2顆糖果。結果願意等待,以拿更多糖果的這一組孩童,經追蹤結果,後來不管是的學業、人際關係,都比較好。

而 把錢儲蓄存在銀行 ,則可以讓孩子瞭解大錢生小錢的好處,即是「複利」力量的呈現,可以幫助我們的錢以更快的速度增長。目前儲蓄帳戶的定存利率約為百分之二,孩子不容易體會 到複利力量的強大。所以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富有創意的措施,來增強儲蓄的吸引力。例如,您可以按照他們每月所獲利息,向其帳戶存入與該月利息相等的錢,從而 使其利率翻倍,同時依照下面的故事,和你的孩子做相同遊戲,即可令他加深複利的驚人力量。

古 時一個皇帝愛上一項稱為「圍棋」的遊戲,為決定嘉獎此項遊戲的發明者,他把發明者召入宮並且宣布要滿足發明者一個願望。發明者則說:「我的願望是你賞我一 粒米,只要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1粒米, 在第二格上放上2粒米,在第三格上加倍至4粒……,依此類推,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雙倍,直到放滿整個棋盤為止。這就是我的願望。」

「好 的!」皇帝認為占到便宜,高興地大聲說,「把棋盤拿出來,讓在座的各位見證我們的協定。」於是發明者開始在棋盤上擺放米粒,每放一格便倍增米粒的數量。當 第一排的8個格放滿時,1、2、4、8、16、32、64、128粒米,旁觀者大笑著,指指點點。但放到第二排中間時,咯咯的笑聲漸漸消失了,而被驚訝聲 所代替,因為小堆的米不久就增成了小袋的米,然後倍增成中袋的米,再倍增成大袋的米。到第二排結束時,皇帝知道他犯了個極大的錯誤。他欠發明者的米粒數為 32768,而還有48個格子空著呢!

皇帝終止了這個遊戲,召來全國最聰明的數學家。他們打 著算盤匆匆計算。最後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。一粒米在64格的棋盤上每個格倍增,最後是1800億萬粒米,總數是相當於全世界的米粒總數的10倍。於是 皇帝向發明者提了一個建議:如果他放過皇帝,發明者將可得到上千公頃富饒的土地和鄉村莊園。發明者則高興地接受賞賜。

財 富的累積,講究的是滴水穿石。人們都知道「積少成多,萬涓成水」的道理,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,但洛克菲勒做到了。這就是「習慣」的魔力所在。簡單的動作 重複做,簡單的話反覆說,這就是成功的秘訣。說穿了,成功其實很容易,就是先養成成功的習慣。而儲蓄即是良好的成功習慣,利用複利搭配長時間的累積金錢, 所創造的驚人力量。難怪,愛因斯坦曾言︰「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。」
【撰文/理財周刊】

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

papamio義式焗烤廚房-花蓮

花蓮行前,網路爬了一下美食。妙什麼都不愛,最愛吃東西了。
選了一間大家都說讚的 papamio義式焗烤廚房 。
餐廳環境。營業時間分二個時段。早上11:00~14:00/下午17:30~20:30。
我們下午17:00就到了,老闆很好心的讓我們先入座,還送上飲料。
一整排的小仙人掌,可愛呢。
老闆說,牆上的圖是請人畫上去的,而非大圖輸出。親臨現場才可以看出圖畫的立體性。
看樣子老闆對事情的完美,有一定的堅持呢。那餐點一定是很好吃囉。
開始上菜囉~濃湯。嗯…好喝 ^ ^
沙拉。清爽新鮮好吃。
妙因為懷孕,不能吃店內的招牌-紅酒牛肉焗飯,只好點-雞肉千層麵。
不過也是很好吃啦。妙很難得地將焗烤類食物一掃而空呢。
老闆們及員工的晚餐。剛出爐的小pizza~
親切的老闆還特地送了一份給我們嚐嚐。很好吃。
堯點的招牌-紅酒牛肉焗飯。很...好...吃...招牌不愧是招牌呀!!
堯非常的讚不絕口,儘管已經飽了,還是很認真的喀完整份。
甜點是小餅干及果汁。
可能因為我們是第一組客人,到店時老闆先送上果汁讓我們解渴。
用完餐後,老闆還是幫我們續了果汁。真的是很Nice的人呢。

我們用餐時間恰好下著大雨,但過了沒多久,陸陸續續地來了不少客人。
在花蓮的非市區,還願意冒雨前來用餐,可見老闆的魅力不小呢。

餐廳資訊:
papamio 義式焗烤廚房
地址:花蓮市尚志路9-2號
Tel:03-8326975
陳銘 0921-951552
價格:套餐 約 200~300之間。

[開箱文]寵物推車

妙家有三隻貓咪。最大隻的叫主力,是個活潑的大男孩。
為了不讓主力成為 "單純的家貓",他小時候我們會常帶他出去玩。
不過,後來因為工作、結婚的事,忙了很久沒玩台灣,主力漸漸的長大了。

這次,趁媽咪生小朋友前,我們計畫重遊花蓮,帶上主力一起。
主力已經是大隻貓了,之前裝的小籠子已不堪使用。趕緊再買一個大一點的。
上網訂購,沒幾天就送來囉。這是開箱前…我們買最小的,可裝10Kg寵物。
鏘鏘鏘~粉墨登場~~看起來質感不錯。分上下二個開口。
裝主力時從下面的開口會比較好裝。從上面…他會用腳死命的擋…(主力:「我不要出去啦!!!」)
散戶(老二,妹妹)剛好睡醒出來,一同入鏡。
側面各有一個袋子,可裝寵物小用品,像是鏈子、飼料之類的。
(散戶開始翻過去做奇怪的姿勢了…媽咪:「喂喂,妳是淑女耶!」)
另一邊的袋口。
美背照。
這運輸籠可背可推,蠻方便的。用推的比較省力。
拉桿拉出,拉最高的高度為96 cm。
上面的開口。
側面袋袋打開樣。
下面開口。
屁屁也來一張圖吧。
推車是MIC的,組裝還蠻紮實的。
只是主力這隻8kg大肥貓裝進去,會有點前傾的跡象…
如果放在地上或是其它地方,前方最好有阻擋物,才不致整個倒下。

推車在Y拍購得,含郵730元。與愛貓的共同回憶…無價!!

附上久未出門的主力圖一張。(主力:「好可怕~我想回家…」)